胎动次数

数胎动对于准妈妈来说是一件十分有趣有意义的事,不仅可以监测胎宝宝的健康情况,还可以和宝宝对话进行胎教。在数胎动的时候,胎动次数多少、快慢、强弱等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准妈妈们可以通过胎动次数预测胎儿在肚子里的安危情况。那么,胎动次数多少才是正常的呢?准妈妈们什么时候检测胎动次数最好呢?一起了解下胎动次数。
胎动次数

胎动次数多少、快慢、强弱等,常可以预测胎儿在子宫中的安危情况。每个准妈妈监测到胎宝宝的胎动次数都有所不同,那么怎么数胎动计算次数才是正确的呢?

正确的数胎动的方法是:在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各数1小时,每小时大于3次,反映胎儿情况良好。也可将早、中、晚三次胎动次数的和乘4,即为12小时的胎动次数。如12小时胎动达30次以上,反映胎儿情况良好,少于20次,说明胎儿异常,如果胎动少于10次,则提示胎儿宫内缺氧。

数胎动时应取卧位或坐位,思想集中,可用一些小巧物品(如硬币或纽扣等)做标记或记录于纸上,以免遗漏。若连续胎动或在同一时刻感到多处胎动,只能算做一次,得等胎动完全停止后,再接着计数。若胎儿长时间持续胎动,也应该警惕。胎动的强弱和次数,个体差异很大,有的12小时多达100次以上,孕妇自数一段时间后会得出一个常数,以后便可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监测胎儿的安危。

胎动次数如此的重要,可是却有部分准妈妈不知道应该如何算胎动次数,不知道胎动次数怎么算,赶紧来学习吧。

孕妈可以选择早餐或是晚餐后1-2小时左右计算胎动次数。连续的胎动算作一次,有停顿之后的另一次胎动则算是两次。由于饭后胎动会比较明显。因此比较适合胎动计算。通常两小时之内应该很容易就可以累积算到10次胎动。两小时之内如果胎动数不到十次,就应该怀疑有问题,此时应该继续数胎动。如果连续观察6个小时,胎动数两小时内仍不足十次,则必须到医院检查。据统计,数胎动可以检测出89%—90%的异常,是相当有用的。

到了34周以后,计算的方式又要修改。每餐饭后及睡前,至少观察一个小时,至少有4次胎动才算及格。

另外一件事也要注意。通常胎儿静止不动的时间,最长不应超过75分钟(小孩子睡午觉也不能睡太久吧)。所以,如果觉得胎儿不动超过一个半小时以上,应该吃一些小点心,摸摸肚皮,甚至拍打肚皮,或是推一下小宝宝,拿随身听放在肚皮上给他听音乐。如果以上方式都没有反应,也应该上医院去检查。

每个准妈妈监测到胎宝宝的胎动次数都有所不同,那么究竟胎动次数多少才是正常的呢?

胎动正常表示胎盘功能良好,输送给胎儿的氧气充足,胎儿发育健全,小生命在宫内愉快地生活着。如12小时内,胎动少于20次,或1小时内,胎动小于3次,往往表示胎儿有缺氧的可能,孕妈妈不可掉以轻心。

胎动一般每小时3—5次,12小时内胎动约为30—40次。正常情况下,一昼夜胎动强弱及次数有一定的变化,一天之中以早晨次数少,下午6点以后增多,晚上8—11点胎动最为活跃。这就是说胎儿有自己的睡眠规律,称之为胎儿生物钟。

胎动的强弱和次数,个体差异很大。有的12小时多达100次以上,有的只有30—40次。但只要胎动有规律,有节奏,变化曲线不大,都说明胎儿发育是正常的。

准妈妈们总会担心胎宝宝有什么异常情况,其实这些情况可以通过胎动检测,以下胎动异常情况需要注意了。

1、胎动突然减少:可能是由于孕妈咪有发烧的情况,造成身体周边血流量增加,使胎盘、子宫血流量减少,造成宝宝轻微缺氧。

2、急促胎动后,突然停止:胎儿翻身打滚时被脐带缠住,血液无法流通,因缺氧而窒息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胎动反应。

3、胎动出现晚,相对较弱:这可能是胎盘功能不佳引起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胎盘功能不佳造成胎盘供给胎儿的氧气不足,宝宝因为长期的缺氧使胎动减缓。

4、胎动突然加剧,随后慢慢减少:这可能是宝宝缺氧,或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有时还会伴有剧烈的腹痛和大量阴道出血。

如果发生以上胎动异常的情况,准妈妈们也不要太着急,必要的时候及时就医就好。

胎动异常是胎宝宝给准妈妈发出的警报,准妈妈们都要时刻留意,那么,该怎么辨别胎动异常呢?

如果12小时胎动少于20次,则为异常;少于10次,则表明胎儿有危险,在子宫内有缺氧现象。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胎动超过正常次数,胎动频繁,或无间歇地躁动,也是宫内缺氧的表现。胎动次数明显减少直至停止,是胎儿在宫内重度窒息的信号。异常胎动是因病理情况和功能障碍,如脐带绕颈较紧、胎盘功能障碍,或孕妇不正常用药及外界的不良刺激等,导致胎儿在子宫内缺氧。当胎儿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胎儿便出现异常的胎动,不仅表现在次数上,而且还体现在性质上,如强烈的、持续不停的推扭样的胎动或踢动,甚或是微弱的胎动,这些都是不祥之兆。异常胎动,应及时就诊。

在妊娠28周后,胎动部位多在中上腹,很少出现小腹下部。如果小腹下部经常出现胎动,则可视为异常,表明胎位不正常,多为臀位或横位,容易造成分娩困难,应及时就诊。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