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流产怎么治疗

女性担负着怀孕生子哺育后代的重任,怀孕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孕期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女性饱受流产的困扰,有些人甚至是复发性流产。复发性流产怎么治疗?什么是复发性流产?复发性流产的原因是什么?复发性流产需要做哪些检查?如何预防复发性流产?下面小编为大家一一解答。
复发性流产怎么治疗

有自然流产经历的女性,再次备孕的时候往往担心会不会重复之前的流产经历。医学上,自然流产2次及以上被称为复发性流产。复发性流产怎么治疗呢?

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因素多而复杂,医生在询问病史确诊复发性流产后,会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找出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原因,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针对病因治疗是大的原则。如果是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复发性流产,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孕前最好进行遗传咨询,选择合适的生育方式。对于生殖道解剖异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一般是通过手术治疗。如果是黄体功能不全或高泌乳素血症导致的复发性流产,需要进行内分泌干预治疗。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一般医生会对其进行免疫治疗。

小编提醒,有2次或以上自然流产史的女性,在怀孕前最好先去医院找医生咨询,跟医生一起寻找流产原因,针对性调养,然后再备孕。

有些女性在孕期产检的时候,产科医生可能会在病历上注明“复发性流产”,什么是复发性流产呢?

有些孕妇,怀孕不到28周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终止妊娠,这些胎儿往往体重不到1公斤。医学上称这样的行为是流产。如果是自身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流产是自然流产,其它的都属于人工流产。流产如果发生在孕12周以前,被称为早期流产。12周至28周之间是晚期流产。一次流产往往可能有偶然性,不必太过担心,可能再次怀孕不会受影响。但是有些女性有过2次及以上流产经历,这种是复发性流产。复发性流产是习惯性流产的另一种叫法。复发性流产是一种孕期并发症,需要及时治疗。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因人而异,有些患者甚至查不到病因。

有研究表明,女性如果有过连续2次自然流产的经历,再次怀孕流产风险比较大。所以这些女性在再次备孕前,最好先找医生检查咨询。

很多患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明明身体很棒很健康,为什么会习惯性流产呢?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习惯性流产的原因。

习惯性流产又称为复发性流产,原因比较复杂,有些病例甚至一切正常查不出病因。目前已知的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因素。有些复发性流产患者可能存在染色体异常情况,这类女性在再次备孕之前最好要去做遗传咨询。

2、生殖道异常。生殖道异常的情形,可能是子宫畸形、宫腔粘连或者宫颈功能不健全。生殖道异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3、黄体功能不全。有些女性黄体功能不全,孕早期黄体酮缺乏,容易导致习惯性流产。

4、高泌乳素血症。患有高泌乳素血症的女性,也可能会复发性流产。需要内分泌治疗。

目前已知的复发性流产因素有这些,这些因素有时候可能不是单一存在,有些人可能会同时有几方面原因。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有些患者各方面检查都正常,但是还是习惯性流产,病因至今不明。

发现复发性流产,一般医生会要求查找病因,对症治疗。复发性流产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正因为如此,到现在还是难题。通常情况,医生会经过一些检查,查找病因,然后对症治疗。复发性流产可能会做以下检查:

1、产科基础检查,比如家族既往病史、血常规、血糖等。

2、内分泌检查。

3、甲状腺功能检查。

4、糖尿病筛查。

5、多囊卵巢综合征检查。

6、遗传物质检查,一般需要对胚胎进行遗传分析。

7、夫妻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

8、女性生殖道检查,检查女性子宫如子宫腔、宫颈等机能有无异常。

9、一些感染因素的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复发性流产比较复杂,目前对于复发性流产检查并没有特定的标准,没有硬性的规定,每个患者自身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医院要求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检查项目。

现代社会节奏比较快,女性的压力比较大,复发性流产患者数量上升,很多女性饱受复发性流产之苦。如何预防复发性流产呢?

预防复发性流产,首先孕前夫妻双方要做孕前检查,如果可能可以做一下染色体检查,看有没有异常。有自然流产史的女性,还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查找流产根源,如果发现有问题,需要及时治疗,然后再备孕。一般流产后不能立即再怀孕,至少要半年甚至一年才可以怀孕,这样可以给子宫修复的机会,减少流产风险。孕前如果有慢性病,要积极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备孕。孕前注意避免服用不利于胎儿的药物,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其次,怀孕后注意孕期保健,预防病毒感染。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营养要丰富充足,尽量少到密闭不通风的公共场所。如果不得已生病,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莫自作主张。孕早期注意不要劳累,不要提重物,尽量避免性生活。

孕期还要注意,有些食物可能会对胎儿不利,引起流产,比如活血寒凉食物,需要尽量避免食用,以免增加流产风险。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