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儿筛查几个月做

唐氏儿筛查是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测试的缩写。收集母亲的血清以检测母体血清中的甲胎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游离雌三醇的浓度,并通过预期的出生日期、体重、年龄、体重和孕龄来计算先天性缺陷的血液采集。胎儿的危险因素,唐氏儿筛查只能确定风险概率。下面来妈妈网百科了解下唐氏儿筛查几个月做、唐氏筛查类型、唐氏筛查是什么、唐氏筛查有必要做吗、唐氏筛查什么时候做等内容。
唐氏儿筛查几个月做

唐氏儿筛查的结果不能很准确地判断宝宝是否是哑巴,但毕竟这是最经济、简单,对胎儿没有损害的检测方法。如果发现结果是可疑的,你可以进一步进行羊膜穿刺术。唐氏儿筛查几个月做呢?

一般筛查的最佳时间是妊娠第9至14周,称为早期妊娠筛查。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你需要进入怀孕中期的筛查,也就是说,筛查时间范围是孕期15到20周。

唐氏综合征筛查分为早期和中期妊娠筛查,我们通常所说的唐氏儿筛查指的是在妊娠中期进行的唐氏筛。唐氏筛查类型如下:

早期的筛选

在怀孕早期,唐氏筛查与B超检查(NT)筛查和血清生化检测相结合,评估怀孕母亲携带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的风险。早期唐氏筛查试验可以检测到唐氏综合症和其他染色体异常病例的高比例,但逆行子宫颈扫描的准确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超声水平和所使用的扫描仪准确性等等,所以早孕筛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早期唐氏筛查下,您可以不做任何事情或做诊断检查,例如做羊膜穿刺术,以做出更详细的诊断。

中期筛选

Mid-down Down的筛查基于母亲和婴儿血清来检测孕妇血清和游离雌三醇(uE3)和抑制素A(抑制素A)中甲胎蛋白(AFP)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浓度。血清中这些标志物的增加或减少结合预期日期、年龄、孕妇体重和采血时的孕龄来计算唐氏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中期,对唐氏综合征进行高风险筛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进行切除和羊膜穿刺或绒毛检查或非侵入性DNA进行更详细的诊断。

唐氏筛查有必要做吗?这是很多宝妈想了解的,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

建议:每个孕妇都会检查

唐氏综合症也称为21三体综合征,患儿严重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复杂的心血管疾病,这需要家人的长期照顾,会给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由于唐氏综合症是一种偶然的疾病,因此每个母亲都可能生下“唐氏综合症”。唐氏血清筛查是检查唐氏儿童的有效方法,建议每位孕妇都应接受唐氏筛查。

老年孕妇不应该忽视

由于唐氏综合症胎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概率与母亲的年龄有关,所以年龄较大的女性需要进行唐氏筛查。有研究显示,30岁以上的孕妇胎儿唐氏综合征的机会是1/1000。孕妇年龄在35岁以上,机率提高到1/300。孕妇年龄介于35至39岁之间,有1/50的机会。孕妇40岁以上,有1/20的机会。

唐氏筛查测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检测宝宝是否有缺陷,也是怀孕期间必须完成的检查项目之一。唐氏筛查目的是检测母亲的血液水平,并检测孕妇的血清甲胎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游离雌三醇的水平,结合孕妇的年龄、体重、吸烟、是否有疾病等临床信息,再综合计算胎儿出生缺陷的风险,一般准确率约为80%。那如何进行唐氏筛查?

1.咨询准备

唐氏筛查与孕妇的月经周期、体重指数和孕龄有关,检测前最好咨询医生,进行准备工作。

2.测试前无需空腹

筛查期间,采取孕妇静脉血清,测量AFP、HCG和uE3的母体血清水平。

3.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

包括出生日期,最后一次月经、体重、是否患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吸烟、是否有异常妊娠史,注意唐氏筛查目前不适用于IVF、双胎妊娠。

唐氏筛查什么时候做好呢?这是很多宝妈想了解的,找到最佳时间才能检查效果好。

早孕为9-13周,孕中期为14天至21周+ 6天,优选16-18周。但是,由于每个孕妇和医院的情况不同,具体的唐氏筛查时间应由医院听取。另外你要学会看唐氏筛查的结果。要判断唐氏筛查的风险,我们主要看三个指标:

1.法新社

甲胎蛋白是胎儿的一种特定球蛋白,正常值应大于2.5MoM。对于先天性胎儿的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水平是正常孕妇的70%。测定值越低,患唐氏综合征的机会就越高。

MoM是中值的倍数,是指产前筛查试验中孕妇的血清标志物,是正常孕妇血清浓度的中位数的次数。

2.游离-β亚基 - 绒毛膜促胰岛素(游离hCGβ)

先天性癫痫胎儿孕妇血清中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示增加,指数越高,患有唐氏综合症的机会越高。

3.游离雌三醇(uE3)

游离雌三醇是胎儿胎盘中产生的主要雌激素,具有先天性胎儿的孕妇的uE3值降低。

验血值:

如果血液检查筛查值大于国际标准1/270,孕妇处于高风险状态。高风险只是说胎儿唐氏综合症的可能性更高,而低风险组也可能孕育唐氏综合症。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医院的计算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标准不同。通常,正常值约为1/700,国际标准为1/270,小于这两个值,相对而言风险较低。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