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胎儿体重

女性在怀孕后,随着怀孕月数的增加,肚子也会越来越大。胎儿在子宫内的体积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宝宝每天都在发育,由一个细胞慢慢长成一个婴儿,在怀孕的过程中,每次产检都会测量准妈妈的体重,从而预算宝宝的体重。那么测量胎儿体重意义在哪里?
测量胎儿体重

在每一次的产检中,孕妇们都需要测量自己的体重、宫高、腰围以及胎心。这都是在实时监测胎儿的成长是否稳定。虽然一些产妇在怀孕过程中不检测也不会有什么事情,但是随时知道宝宝的情况,能让准妈妈们放心。而在怀孕过程中,胎儿体重有相应的标准指标,是否正常发育医生会监控着。

在怀孕前三个月内,因为胎儿还太小,根据孕妇的体重来预算胎儿的体重的话并不可能实现,所以只能在B超下检查胎儿的头臀长,也就是胎儿头部到臀部的长度,由此来判断胎儿成长是否良好。当胎儿渐渐发育长大之后,孕妇们就需要测量体重了,结合B超以及胎儿头围等等来测量胎儿的重量。

定期测量胎儿的体重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胎儿是否在正常的标准下发育,一旦胎儿体重增长过快或者过慢的话准妈妈们就可以知道,从而去调节自己的饮食平衡,让宝宝的成长更加顺利。测量胎儿体重还需要在医院进行,所以准妈妈们每个月需要定期产检。

在怀孕期间,准妈妈们需要定期测量胎儿的体重,观察胎儿是否增长得刚好,预防胎儿体重过大以及过小都非常的重要,所以胎儿的体重测量在每个医院都会有相关的设备。而测量胎儿体重的方法也有很多:

1、胎儿身长和体重

当胎儿还在妈妈体内的时候,胎儿体重的测量并不能使用体重计,那么胎儿体重该用什么测量呢?在怀孕头三个月,胎儿的体积还很小,在外观上准妈妈们的体重增长也不明显,所以只能在B超下测量胎儿的身长,从而测量胎儿的体重。

2、准妈妈的宫高和腹围

当准妈妈们的孕周超过12周之后,往后的每次体检都需要测量准妈妈的子宫高和腹围,从而推算出胎儿的体重是否在正常值之内,在家中准妈妈们也可以自行测量。

3、触诊和B超

到临产的时候,医生会通过触诊检查准妈妈的宫高和腹围,而B超可以侧脸胎儿的腿长、头围、腹围,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胎儿的体重。

胎儿在腹中发育的时候,准妈妈们都会担心以及好奇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害怕胎儿没有按照正常体重来增长,尤其是医生会时常告知准妈妈们要预防巨大儿,所以准妈妈们都会定期到医院检查,检测自己宝宝的体重,在医院有很多测量胎儿体重的方法。那么胎儿体重怎么算最准确呢?

孕妇们可以直接到医院产检的时候询问医生,医生会直接告诉孕妇胎儿的体重,这是最为快速的方法。但是如果孕妇们想要测量或者计算的话,也有相应的一些计算公式。最为常用的就是利用孕妇的宫高、腹围以及双顶径来计算。这些参数都是从B超单中拿到,不过此方法比较繁琐,但是也是最为准确的。

胎儿每个月的体重增长都有规律,孕妇们担心胎儿是否正常发育的话可以实时记录这些数据,如果体重的增长在标准范围内的话说明宝宝的发育较为良好,孕妇们不需要过于担心。而孕妇本身也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要注重饮食平衡,不可以让自己过于配胖,以免影响到胎儿的发育。

在待产的过程中,准妈妈们每个月做产检非常有必要,每次体检都能够检查胎儿发育是否正常,而且孕妇们的身体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是否有利于胎儿良好发育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等到临产的时候,胎儿的体重也会影响到孕妇顺产或者是剖腹产。那么胎儿体重多少最合适呢?

随着怀孕月份的增加,胎儿也越来越大,很多的孕妇并不知道自己的肚子应该多大才算正常,如果自己的体重增加不明显的话会担心是否胎儿没有发育,增长过快的话又会担心胎儿会不会过大。为了消除这些疑惑,每月的产检都会测量胎儿的体重,如果体重不在标准范围内的话,医生会告知孕妇们。

比如在怀孕的7个月左右,正常胎儿的体重在四五斤左右,也会因人为异点的。足月生产的胎儿在5-8斤之内,只要胎儿不要超过这个范围,孕妇们就不用担心。如果在孕期体重增长过快的话,孕妇们需要检讨自己的饮食是否过多,需要重新调节自己的饮食平衡和营养结构。

大家知道,胎儿在孕妇腹中的时候,是不能够使用普通的体重计来测量胎儿的体重的,需要在胎儿出生后才可以使用普通体重计。在生产前,胎儿的体重一般都是由医生测量孕妇的子宫高、腹围以及双顶径来估算胎儿的体重的,其中的参数都是由B超检测得到。那么B超估算胎儿体重准确吗?

一些准妈妈发现自己经过B超测算出来的胎儿体重比较准确,而一些准妈妈却发现自己的胎儿的实际体重和B超下估算的并不一致,所以不禁怀疑B超的准确度。其实B超检查是最准确的测量胎儿体重的方法,有时候测量不准只不过因为胎儿位置以及孕妇体重的原因会导致B超显示的结果不准确导致的。

综上所述,B超是测量胎儿体重的最佳方法,所以孕妇们在怀孕后一定要定期到医院体检。产检是为了监控胎儿的实时情况。一旦有不好的情况发生,孕妇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从而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