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微量元素

人体是由50多种元素所组成。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对人的生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补微量元素

孕妇跟一般人并不一样,在孕期的时候,孕妇消耗的微量元素量较大,有些孕妇因为摄入不足,导致影响到肚子里面的孩子,这才后悔不已!想要孩子健健康康,那么就要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

孕妇补充微量元素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日常膳食摄取,均衡的饮食能为孕妇补充足够的微量元素,因此孕妇一定要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多食用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而且就算孕吐的厉害也不要忘记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必要时可以引用补充微量元素的营养剂。

其次,孕妇补充微量元素最好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补充微量元素的时候要了解人体对各种需要补充的微量元素的量。部分孕妇会通过做微量元素检测来了解自己缺哪些微量元素,从而更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补哪种。

人体所需要的各种元素都是从食物中得到补充。由于各种食物所含的元素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平时的饮食中,要做到粗、细粮结合和荤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就能基本满足人体对各种元素的需要。反之,可造成某些元素的缺乏。

1、常量元素:钙、氮、氧、氢、碳、硫、磷、镁、钾、钠、氯等,含量均占体重的0.01%以上。

2、微量元素:钒、锰、铁、钴、铜、锌、硒、碘等。

那么,每种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究竟有什么样的生理功能呢?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钙:是构成骨骼及牙齿的主要成分。钙对神经系统也有很大的影响,当血液中钙的含量减少时,神经兴奋性增高,会发生肌肉抽搐。钙还可帮助血液凝固。

磷:是身体中酶、细胞核蛋白质、脑磷脂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铁:是制造血红蛋白及其它铁质物质不可缺少的元素。

铜:是多种酶的主要原料。

钠:是柔软组织所必需元素。

钾:与钙的平衡对心肌的收缩有重要作用。

镁:可以促进磷酸酶的功能,有益骨骼的构成;还能维持神经的兴奋,缺乏时有抽搐现象发生。

氟:可预防龋齿和老年性骨质疏松。

锌:是很多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动剂,儿童缺乏时可出现味觉减退、胃纳不佳、厌食和皮炎等。

硒:心力衰竭、克山病、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与缺硒有关。

碘:缺乏时,可有甲状腺肿大、智力低下、身体及性器官发育停止等症状。

锰:成人体内含量为12~20mg。缺乏时可出现糖耐量下降、脑功能下降、中耳失衡等症状。

缺碘:可多食海带、紫菜、海鱼、海虾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微量元素及其富含食物。

缺铁:可多食黑木耳、海藻类、动物肝脏、黄花菜、血豆腐、蘑菇、油菜、腐竹、酵母、芝麻、蚬子等。

缺锌:可多食鱼、牡蛎、瘦猪肉、牛肉、羊肉、动物肝肾、蛋类、可可、奶制品、干酪、花生、芝麻、大豆制品、核桃、糙米、粗面粉等,严重者可服用补锌产品。

缺镁:可多食海带、紫菜、芝麻、大豆、糙米、玉米、小麦、菠菜、芥菜、黄花菜、黑枣、香蕉、菠萝等。

缺碘:可多食海带、紫菜、海鱼、海虾等。

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要是有限度的,若超量则有害无益。是否缺少微量元素,缺少哪一种,必须经医生严格检测,在医生指导下才能补充。

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于是人们开始大量补充各种铁和含铁食品,这样往往事与愿违。轻度中毒会造成孩子发育迟缓,以及肝肿大、肝硬化、心肌损害。若孕妇大量补充铁剂,还会减少锌的吸收。

锌元素过多可干扰体内铁、铜的吸收利用,易发生肠胃炎和锌中毒,而出现呕吐、电解质紊乱、恶心、失眠、肌群失调等。

缺碘是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但沿海地区导致甲状腺肿的原因却是摄取碘过多所致。

锰是人体必需的抗衰老的微量元素,若超过生理需要,则有害健康。锰和铁在血红蛋白的合成中相对抗,所以,锰不易摄入过多。

铜元素过量易导致肝脏损害,引起慢性肝炎、小脑失常、肾损害等。

铬元素过多引志起消化道肿瘤、肺癌、前列腺癌等。

氟元素过多易导致关节变形、腰腿疼,可损害牙釉质,形成氟斑牙。

镍元素过多可生呼吸障碍引发癌变。钼元素过多引发痛风、关节病变。钴无、钒、锡等元素过多会引起相应的病变,对人体健康有害。

缺少微量元素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的,那么微量元素应该如何补充呢?首先要摄入平衡膳食,家长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和均衡性。

每天给孩子提供的食物应由粮食组、蔬菜组、水果组、肉禽鱼蛋组、奶及奶制品组、豆及豆制品组这5个食品组的食物组成,各组食物应均衡搭配,包括蔬菜组与动物性食品组的搭配、蔬菜与水果的搭配、肉类、鱼类和禽类的搭配等,不能让孩子养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其次,每周要摄入1-2次富含特殊营养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海带、紫菜、坚果等。只要做到以上两点,就能让孩子从食物中获得充足的微量元素。此外,有些配方奶粉中富含微量元素,可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补充。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