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什么时候开始补钙

孕妇怀孕期间需要补充额外的钙剂,因为宝宝骨骼、牙齿等的发育需要从母体吸取大量钙质,为避免钙质流失导致的孕期骨质酥松,同时保障胎儿的营养需求,医生会要求孕妇补钙。那么孕妇什么时候开始补钙好呢?补钙过量有哪些坏处?孕妇补钙从中后期开始的说法正确吗?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
孕妇什么时候开始补钙

在开始讨论孕妇补钙的最佳时间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为什么要补钙。孕妇补钙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母体自身的保护机制以及胎儿发育的需要。

随着胎儿的不断成长,孕妈妈每天都需要为他输送更多的钙质,以保障胎儿的心脏节律和血液凝结能力需要足够的钙才能正常发育。只有钙量充足,宝宝的骨骼和牙齿才能强壮;心脏、神经和肌肉才能健康。

宝宝从受精卵发育成成熟的胎儿,所有的营养均来自妈妈,在这个过程中,胎儿会抢夺妈妈的钙。这是生命的本能,别责怪他。由于你自己也同样需要钙,所以,当你摄入的钙不够两个人用的话,你本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很多准妈妈都会倾向于认为孕早期不需要补钙,事实上,孕妇在孕早期钙的适宜摄入量是每天800毫克,孕中期为1000毫克,孕晚期为1200毫克。如果准妈妈在孕早期的饮食结构无法保证800毫克的摄入量,同样需要补钙。因为从怀孕开始,胚胎已经能够每天从母体获得大约50毫克的钙质了。只是通常情况下,妈妈们通过合理的膳食平衡就能够获得足够的钙质,而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论坛里经常有妈妈发帖询问晚上睡觉腿抽筋是什么原因,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缺钙的症状。这个时候身体已经明确发出信号:你需要立即补钙!那么孕妇缺钙还有其他哪些表现呢?

关节、骨盆疼痛提示你缺钙了,这是因为在孕期,为了保证血液中的钙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在激素的作用下,孕妇骨骼中的钙会大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关节、骨盆疼痛等。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提示你缺钙了。缺钙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的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你被妊娠期高血压困扰,也许你该警惕起来了。

牙齿松动是很明显的缺钙症状,准妈妈很难忽略。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硬组织的主要元素,缺钙能造成牙齿珐琅质发育异常,抗龋能力降低,硬组织结构疏松,如果孕妈咪感觉牙齿松动,可能是缺钙了。

晚间睡觉时小腿抽筋,也是缺钙最重要的信号之一。一般在怀孕5个月时就可出现,往往在夜间容易发生。但是,有些孕妇虽然体内缺钙,却没有表现为小腿抽筋,容易忽视补钙。

孕妇什么时候开始补钙?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孕妇20周前后开始补钙,到了孕27周、28周以后,随着胎儿迅速生长的需要,就一定需要补钙了。如果再日常的饮食中,准妈妈不喜欢吃肉和豆制品,也没有每日喝牛奶的习惯,那么应该更早一些开始补钙。通常医生开给孕妇的量每天只有几百毫克,不会超量。补钙的时间全天均可,因为钙在晚上流失得多一些,所以晚饭后补钙效果更佳。

市面上的孕妇补钙产品那么多,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补钙产品呢?好的孕妇补钙产品的标准是什么?为了更好滴满足胎儿和孕妇的双重钙质需求,孕妇的钙适宜摄入量为1000-1200mg,而孕妇膳食调查表明,人均膳食每日钙摄入量仅为479mg左右,因此,中国孕妇每天应额外 补充521-721mg元素钙。在选择补钙产品时,应选择元素钙含量高的高浓度钙源如碳酸钙源,以充分满足补钙量的需求,从而减轻孕妇因服用过多片剂而导 致的肠胃负担。

孕妇补钙并非越多越好,补钙过量甚至会导致胎儿健康受损。所以孕妇补钙又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补钙并非越多越好,过量易导致胎儿受损

孕期补钙切忌过量,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量。过度补钙会使钙质沉淀在胎盘血管壁中,引起胎盘老化、钙化,分泌的羊水减少,胎宝宝头颅过硬。这样一来,宝宝无法得到母体提供的充分营养和氧气,过硬的头颅也会也会使产程延长,宝宝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孕妇补钙要科学,千万不要盲目过于补钙。

坚持少量多次补钙效果更好

钙片选择有讲究,小颗粒的钙片更利于吸收。这样比一次大量补钙吸收效果好。在吃钙片的时候,可以选择剂量小的钙片,每天分两次或三次口服。同样500毫升牛奶,如果分成2~3次喝,补钙效果要优于1次全部喝掉。

骨头汤补钙效果好只是个传说

一直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就有以形补形之说,和骨头汤就能补钙这种说法也得到广泛传播,但事实上,用1公斤肉骨头煮汤2小时,汤中的含钙量仅20毫克左右,因此,用肉骨头汤补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肉骨头汤中脂肪量很高,喝汤的同时也摄入了脂肪,孕妈咪可不要将此作为唯一补钙方式哦。

含有适量维生素D的孕妇钙剂更科学

众所周知,光补钙而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补钙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维生素D可帮助肠道钙的吸收、促进钙离子在骨骼中的沉积和减少肾脏钙离子的排出。维生素D缺乏可使钙吸收率降至10%以下。如果孕妇维生素D充足,则有利于预防小儿佝偻病,因此,保证适量维生素D摄入,对于孕妇而言尤其重要。孕妇补钙,最好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钙制剂。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