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收缩是什么感觉

怀孕时为了配合和促进胎儿的成长,所以子宫会不断的增大,在生完了宝宝之后,子宫就会进入复旧状态,所以会有明显的子宫收缩,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每个产妇都要经历。当产后子宫收缩是什么感觉呢?怎样做可以加快子宫的收缩呢?
子宫收缩是什么感觉

在怀孕期间,子宫就像是一个正在充气的气球。它会从原来的下腹部位置逐渐膨胀增高,达到高处时,甚至可以和肚脐齐平。生完宝宝之后,子宫会每天缩小1到2厘米,逐渐回到盆骨腔内,直至产后四周子宫基本上可以回到正常的大小。在子宫恢复的过程中,子宫自身在进行时宫缩运动,当产妇宫缩时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宫缩时腹部是硬邦邦的,生完宝宝后把手置物于腹部,可以感受到腹部有一个硬块。产后子宫收缩有助于恶露尽快排出体外,同时产后宫缩还有止血的作用。有的人宫缩时会有一定的痛感,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敏感度不一样,所以有的人会痛感明显,有的人又感觉不太到宫缩的疼痛。产后子宫可以正常收缩可以加快子宫的复旧,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剖腹产的女性,产后如果说子宫收缩不良,可能会有大出血的危险,所以如果是剖腹产,产后子宫收缩发生异常,应第一时间告知医生。

从妊娠至生产女性的身体会发生多种变化,但在所有的变化当中,子宫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孕期导致的子宫膨胀,在生产完成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恢复的过程,所以产妇都会经历子宫收缩。但有些妈妈的子宫收缩并不是特别的顺利,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促进子宫的收缩呢?

产后子宫内仍然会有一些残留物,这些残留物会引起子宫收缩受到影响。在生完宝宝之后,如果妈妈的体力允许,应尽早下床走动,这样可以促进恶露的排出,使子宫收缩的更加顺利。很多产妇在生产之后易发生贫血,由于贫血造成了机体的学养不足,肌肉因此而疲弱,因此在产后女性应进行铁剂的补充,补铁补血,加强肌肉的收缩能力,促进子宫收缩。

很多妈妈在产后哺乳时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宫缩疼痛,这是因为宝宝的吮吸动作刺激了催产素的分泌,这个时候会感觉到有点疼,但是催产素却能够帮助子宫的收缩,所以在产后应尽量母乳喂养。然后就是在产后应注意保持阴部卫生,加强子宫的保暖工作务必不要触碰冰冷的东西,多休息。

女性在还没有怀孕时,子宫就像是一个拳头的大小,为了胎儿的成长发育,子宫可谓是尽职尽责,会不断增大至原来的20倍左右。当宝宝出生之后,孕期原本圆鼓鼓的子宫就如泄了气的皮球立刻瘪了下去。但是瘪回去的子宫恢复到正常大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期间子宫收缩就是在促进子宫的恢复,那产后子宫收缩需要持续多久呢?

产后子宫收缩,大约需要在一周左右。在生完宝宝之后,大约1到2天妈妈的子宫就会开始收缩。子宫收缩时,肌肉会进行强有力的收缩运动。这种运动可压迫血管所以就产生了止血作用,如果子宫收缩不好,血管缺少压迫,因此就无法止血,这些流出来的血液在子宫腔内一层血块,子宫的收缩力更差,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出血也就会更多。

女性在月子期间是子宫复旧的最佳时间段。如果子宫收缩不好就会影响子宫的复旧,除了不断出血,还很可能会长出小肚腩甚至是更多严重的情况发生。

为什么有的人产后子宫收缩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有的女性却会感觉到疼痛呢?

产后子宫收缩一部分女性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大部分人都可以忍受,三四天左右就会慢慢缓解,但是也有一部分女性疼的比较厉害,甚至是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这种异常疼痛会影响到产妇的心理状态,给内心留下阴影。产后子宫收缩疼痛异常可能是子宫的收缩力较强,再加之哺乳时刺激了催产素的分泌,更加剧了子宫收缩疼痛感。出现产后宫缩痛都视为正常的现象,如果子宫收缩的频率正常,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收缩的频率太高,超过一小时都没有缓解的迹象,这事必须报告一声,请医生进行诊断是否出现了其他的问题。

产后子宫收缩痛时可以在休息的时候多改变睡姿,或者借助靠背、坐垫垫住臀部来缓解疼痛,同时对小腹进行环形按摩帮助子宫肌肉放松,来缓解产后宫缩带来的疼痛。另外给小腹部上一下热敷,也能缓解一些产后子宫收缩带来的疼痛。

产后月子期间,新妈妈应该多关注子宫的复旧情况,一部分女性在产后会出现子宫收缩不好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正常情况下,女性在生完宝宝之后的28天恶露就可以排干净,有个别女性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42天为极限时间。如果在42天之后,恶露依然淋漓不尽,则代表子宫的复旧情况不好。

一般来说,在42天之后,如果还有恶露再排出,这很有可能是子宫收缩出现了问题,引起子宫收缩问题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子宫内有一些异常,比如说胎盘残留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这时需要尽早去医院就医,找到确切的原因,对症治疗。

产后子宫收缩不好,也并非完全是病理的原因,像刚生完宝宝后产妇睡眠不好,饮食不当,没有注意休息,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产后子宫的收缩。当然,如果出现了产后子宫收缩不良的问题,需要先排除病理原,然后再从生活细节中查找原因。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