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严重吗

引起中耳炎的原因有很多。急性中耳炎由咽鼓管途径感染,因为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会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妈妈们一旦发现孩子有中耳炎的症状,就要及早治疗,不然的话危害还是挺大的,长期反复发作会引起颅内的并发症。
中耳炎严重吗

中耳炎经常出现在儿童身上,所以妈妈们要注意。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还有一种就是比较少见的特异性炎症,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引起中耳炎的原因有很多。急性中耳炎由咽鼓管途径感染,因为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会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而鼻涕中也是含有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的 ,如果太大力擤鼻涕,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会引发中耳炎。游泳的时候因为咽水进口里面,水会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吸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所以妈妈们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吸收二手烟。

中耳炎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症状根据中耳炎的类别有所不同。其中化脓性中耳炎又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以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的症状是耳痛、流脓等。小孩子的症状会比成人明显,有时候还会发热、呕吐等。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比较常见,一般症状是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也有可能会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会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的症状,儿童的话还可能会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而非化脓性中耳炎也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又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在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出现听力下降,会有“自声增强”现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聋波动比较大。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妈妈们一旦发现孩子有中耳炎的症状,就要及早治疗,不然的话危害还是挺大的,长期反复发作会引起颅内的并发症。特别是胆脂瘤型的中耳炎,它好发于中耳和乳突,周围都是一些重要的器官,例如大脑、小脑、大血管、面神经、听神经等都与颅腔只有一层薄薄的骨质板相隔。

而中耳炎的传统治疗方法就是药物治疗,通过抗菌、排脓、消肿以达到缩小穿孔的目的,但是单纯药物治疗很难实现穿孔的愈合,很容易会导致复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对于治疗中耳炎也是很重要的。

妈妈们应该要注意不要让孩子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分;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质,减少感冒;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中耳炎对于孩子的听力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孩子的耳膜发育方面没有完善,中耳炎经常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各位妈妈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孩子有中耳炎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地到用户要治疗,防止恶化。另外在预防工作方面,妈妈们应该要积极治疗孩子的上呼吸道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因为这些疾病都有可能会引发中耳炎。

那么在治疗方面,可以吃点阿莫西林,头孢类药来消炎,最重要的是用药。中耳炎的治疗一般都是单纯以局部用药为主。主要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聪聪滴耳油等,能治疗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预防复发达到根治。

在局部用药的时候要注意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然后用面前擦拭干净,然后滴药。脓量多的时候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骨疡型中耳炎除了局部用药外,还应该注意定期复查。

如果患有中耳炎,不能够吃的是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还有一些热性的补药人参、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也是不好的。这些食物都比较热性,很容易加重中耳炎的病情。中耳炎患者应该要吃多一些清热消炎的食物,例如新鲜的蔬菜,包括黄瓜、芹菜、茄子、丝瓜、荠菜、苦瓜、篷蒿等等。鲤鱼、银鱼、大黄鱼、泥鳅等是平性的,鳗鱼等是凉寒性的食物也可以吃,但是像黄鳝、虾、草鱼这些温热的食物,最好就是不要吃了。

那么中耳炎患者可以吃什么来辅助治疗呢?妈妈网百科为大家介绍几款款食疗食谱。

冬瓜30g,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服5天;

薏米18g,柴胡9g,金银花12g,鳖甲 15g,红糖适量,将金银花、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外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天。

除了食疗之外,患者日常应该也要保持良好心情以及做适量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