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吃多了会胖吗

柿子,是人们喜爱吃的水果之一。它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可以帮助人们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糖、蛋白质等,搭配一些其他的食材,还可以治病、甚至是美容减肥。柿子的功效与作用非常强大,有非常多的吃法,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那么柿子吃多了会怎么样?柿子吃多了会胖吗?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
柿子吃多了会胖吗

红澄澄的柿子,甜甜软软的果肉,一口咬下去,柿子汁满满,柿子,是极为美味的水果,人们都喜欢吃,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可以治病;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美容。柿子吃多了,问题也来了。陆陆续续有人发现,柿子吃多了,好像有变胖的迹象。难道柿子吃多了会胖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柿子所含有的糖分很高,其中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而且柿子的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比其他水果要多得多。所以,柿子虽然好吃,但不可以吃太多喔。

另外,吃适当分量的柿子不但不会变胖,还有利于减肥呢。为什么呢?因为柿子富含果胶,这种膳食纤维对润肠道,通便有良好的功效。

别看柿子是一水果,以为它只有一种吃法,其实它既能做甜点,也能做菜哦,下面就介绍几种制作方法简单而且非常美味的柿子料理给你们。

1、柿子饼

材料:柿子2个,适量的面粉和适量的红豆沙

做法:

(1)把两个柿子都去皮,并用搅拌机打成糊状;

(2)通过筛子把面粉筛入柿子中,并且搅拌均匀,之后用保鲜膜把面团包住,放置15分钟;

(3)把面团揉成条状,用刀切成小段,分别将小段压成圆片,然后像包包子一样把红豆沙包进去,将小包子封好口,压平;

(4)将成品放进油锅里煎,煎到两面为金黄色,柿子饼就做好了。

2、柿子酱

材料:柿子2个,麦芽糖适量,柠檬半个,糖少许

做法:

(1)将柿子去皮,放入锅中用勺子捣烂,并用小火慢慢地煮,边煮边用勺子转动搅拌,以免煮焦了;

(2)煮沸后,就加入适量的麦芽糖,挤适量的柠檬汁,再次搅拌煮沸;

(3)再次煮沸后,加入少许的糖,再次用勺子转动搅拌,直到柿子酱汁边浓稠了就可以出锅了;

(4)煮好的柿子酱凉了之后,就放入玻璃瓶子里,用盖子封好口,放入冰箱,就 可以吃啦。

3、柿子青椒肉丝

材料:青椒3个,瘦肉1块,柿子3个,蛋清1个,适量的姜、盐、绍酒和生粉

做法:

(1)将瘦肉洗干净并切成肉丝,放点绍酒,搅拌至全部吸收进肉里,再放入蛋清,搅拌均匀;

(2)将柿子去皮,捣烂成柿子泥;

(3)将刚刚腌制好的肉丝翻炒至8成熟,捞出来先放在碟子里;

(4)将切好的青椒丝放入锅中,大火炒一会,放入柿子泥和少许的盐,炒均匀,再放入刚刚炒好的肉丝,炒熟即可。

柿子是人们钟爱的水果之一,它不仅可以补充身体的营养物质,还可以强身健体,护肤美容。中医认为,柿子味道有点涩,性寒,具体的功效和作用有以下这些:

1、柿子内含有大量的水分,能够补充人身体内的水分,起到润喉,润肺的作用。

2、柿子内含有大量的碘和维生素,能够治疗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3、柿子有助于消化,增进食欲。

4、柿子有助于降低血压,软化血管,活血消炎,改善心血管功能。

柿子有非常多的品种,而且不同品种的柿子味道、颜色、功效都不一样。其中最有名的是牛心柿、大盘柿、莲花柿、镜面柿、鸡心黄柿和方柿,这六种并称为中国六大名柿。因为柿子的营养元素丰富,在寒冬季节,人们喜欢把柿子当主食食用。但是柿子再好吃也要适可而止,不能吃太多,如果柿子吃多了会怎么样呢?

1、柿子中含糖较多,所以人们在吃同样数量的柿子和苹果时,吃柿子会更有饱腹的感觉,所以如果在饭前吃柿子吃多了,会影响食欲,从而减少正餐的份量。

2、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当他们进入胃中,都能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胃结石。

3、柿子中的鞣酸能与其他食物所含有的钙、锌、镁、铁等矿物质结合,形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降低了这些营养素的吸收效果,所以如果柿子吃多了,容易造成人们身体缺乏这些矿物质。

柿子香甜可口,果肉多水分足,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吃柿子有那么多的好处,当然也会有坏处啦,那吃柿子的好处与坏处分别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好处:

1、新鲜柿子的含碘量很高,患有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吃柿子是有一定的益处的。

2、吃柿子有助于降低血压,软化血管,活血消炎,对心血管疾病非常有益。

3、柿子含有丰富的营养,既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各种甜品和菜肴,美味可口。

4、柿子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生的柿子能够清热解毒,是降压止血的良药,对缓解便秘也有很好的效果。

坏处:

1、柿子含有的单宁,会妨碍人体对食物中铁质的吸收,所以患有贫血的人们应该少吃为妙。

2、柿子很甜,因为它含有大量的糖分,而且吃后非常容易被吸收,使血糖升高,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好的人是有害的。

3、患有胃炎,消化不良的人不宜吃柿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