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为又称第二病,由A属(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疹退后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脱皮持续2~4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猩红热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是冬春之季发病最多,主要通过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来传播的。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本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潜伏期为2至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因此,对小儿要尤为注意防范猩红热的产生。
猩红热在起病时会出现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可分为: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1、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
2、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
3、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
猩红热一年四季都会发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引起猩红热的呢?其实,猩红热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感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和**反应性病变。
1、感染性病变
细菌自呼吸道侵入并黏附于咽峡部,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败血症和迁徙性化脓病灶。
2、中毒性病变
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经咽部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纳差等。
3、**反应性病变
发生于个别病例,多见于病程第2~3周时,可能A群链球菌与被感染者的某些组织有相似的抗原,而产生免疫反应,或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某些组织引起病变,主要引起心,肾及关节的**反应性病变。
目前猩红热由于没有自动免疫制剂,预防着重于控制感染的散播。控制感染的散播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1、管理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试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3、保护易感者: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人群,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儿童60~90万μ,成人120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猩红热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季节转变的时候,就更加应该了解猩红热的治疗方法。
1、抗生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目前,患病后症状较轻的宝宝已明显增多,一般在注射青霉素1~2天后,皮疹即可消退,体温也逐渐下降。但需要听从医生的嘱咐继续用药1周,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咽部红肿消退才可停药,否则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
2、对症治疗
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等。患病的宝宝一定要卧床休息,多喝白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