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肝炎是指女性在妊娠期感染肝炎病毒,因而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孕期营养不足,尤其是蛋白质及糖的缺乏,可使肝脏抗病能力减弱,出现急性肝炎。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多发于秋冬季节,潜伏期2~6周。乙型肝炎病情较为隐匿,会出现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
妊娠的任何时期都有被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妊娠是一个关键时期,同时也会令到病情更加复杂,妊娠合并肝炎有可能会令胎宝宝流产、早产、畸形,甚至危及胎宝宝的生命。肝炎以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率为高,围生期感染的婴儿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以后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如果孕妈妈出现发热、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无力、皮疹以及关节痛等症状,整个人精神状态差,那么很大程度是是得了妊娠合并肝炎,由于妊娠合并肝炎具有传染性,严重的会导致胎宝宝死亡,需要立即到医院治疗。
如果确诊为甲型肝炎。可以进行人工流产或中期妊娠引产。但是由于肝功能受损可影响孕妈妈代谢,可能会令胎宝宝宫内缺氧,容易导致早产,所以在孕晚期必须加强胎动计数等自我监护。有早产先兆者需及早住院治疗,并行无激惹试验及B超等生物物理指标监护,临产过程中注意缩短第二产程、预防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
营养元素补给。孕妈妈需要每天补给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K1及维生素B1、B6、B12等。因维生素C是参与机体氧化还原过程的重要物质,有增加抗感染能力、促进肝细胞再生与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维生素K1可促进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合成作用。一般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K加5%或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给予能量合剂,如25%葡萄糖液加辅酶A及维生素C。同时肌内注射维生素E,可以防止肝细胞坏死。对ALT高者可用强力宁、门冬氨酸钾镁加入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如果偶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可以给予适量输鲜血、人体白蛋白或血浆。
患有妊娠合并肝炎的孕妈妈症状表现为: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皮疹、关节痛、高热、寒战、黄疸、凝血机制障碍,肝功能衰竭。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
甲型肝炎临床表现均为急性,多发于秋冬季,潜伏期为2~6周。前期症状可有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和肝区疼痛等,一般于3周内好转。此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脏肿大,持续2~6周或更长。多数病例症状轻且无黄疸。
乙型肝炎分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和HBsAg病毒携带者,潜伏期一般为1~6个月。急性期妊娠合并乙肝与甲肝类似,但起病更隐匿,表现为皮疹、关节痛等,黄疸出现后症状可缓解。乙型肝炎病程长,5%左右的病人转为慢性。
妊娠时更易发生重症肝炎,尤其是妊娠晚期多见。其他类型的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类似,症状或轻或重。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26周,输血引起者为2~16周。丁型肝炎的潜伏期为4~20周,多与乙型肝炎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
戊型肝炎与甲肝症状相似,暴发流行时,易感染孕妇,妊娠后期发展为重症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病死率可达30%。有学者报道散发性戊型肝炎合并妊娠,起病急症状轻,临床预后较好,不需要终止妊娠。
1、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饮食中药补充铁、钙以及无机盐,不要吃一些油腻难消化的食物,也不能是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妊娠合并肝炎孕妈妈总热量每日以2500至2600千卡为宜。热量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然后是脂肪、蛋白质。蛋白质每日供给量应按标准体重55公斤左右计算,约80--95克即可。一旦血氨升高,出现肝性昏迷前期症状时,应控制或暂停蛋白质的供给,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
3、妊娠合并肝炎孕妈妈必需补充足够维生素。满足胎宝宝的需要而且还能降低胎宝宝畸形率。此外,孕妈妈还应该强补叶酸,多进食动物肝、肾及 含叶酸多的蔬菜,如菠菜、番茄、胡萝卜、豆类等。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维生素C。
4、了解凝血功能。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量、血小板计数,以了解凝血功能状态,并备好新鲜血液以备急需。补充维生素K、C,以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防止凝血功能障碍。
5、缩短第二产程。协助手术助产,减少孕妇的体力消耗,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6、预防产后出血及感染,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并检查软产道是否有损伤,如有裂伤应及时完善止血后缝合,保证胎盘的完整性。
妊娠合并肝炎病毒性肝炎尚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除乙肝外其他型肝炎也尚无有效主动免疫制剂,因此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极为重要。
甲型肝炎:有密切接触史的孕妇,7日内肌注丙种球蛋白,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丙种球蛋白感染,甲型肝炎急性期禁止哺乳。
乙型肝炎:新生儿出生后采用联合免疫。孕妇根据具体情况孕晚期可采用抗病毒治疗。
丙型肝炎:尚无特异的免疫方法。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丙种球蛋白。
如果孕妈妈曾接触甲肝患者,力争能于2周内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应用免疫血清球蛋白可获得2个月的保护期;若剂量增加则可延长保护期至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