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的功效与作用

小米粥算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餐桌美食,不少贤妻良母们也总结出了烹煮小米粥的方法技巧,就是为了让小米粥更加美味,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小米粥,了解小米粥的有关知识。
小米粥的功效与作用

小米粥其实算是较为常见的餐桌美食,小米粥的烹煮方式很简单,可以直接煮,也可以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粥。而小米粥的营养物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因为小米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删除营养价值较高,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都不低于稻、麦。一般粮食中不含有的胡萝卜素,而小米每100克含量达0.12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小米含糖也很高,每百克含糖72.8克,产热量比大米高许多。另外,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2等,还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所以从其含量的营养成分来看,小米粥的营养价值其实是很高的。而且在我国北方许多妇女在生育后,都有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传统。对于老弱病人和产妇来说,小米可以说是最理想不过的滋补品。《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而作为滋阴养颜和在防止消化不良等方面都很有效果的小米粥,自然是受到不少追捧。

我们知道小米粥的作用是很大的,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2等,还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加藜麦、红枣等一起熬,营养更全面。小米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较高。因此,小米熬粥有“代参汤”之美称。一般粮食中不含有胡萝卜素,小米每100克含量则达0.12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等重量的小米中含铁量比大米高一倍,因此,对于老弱病人和产妇来说,小米是最理想不过的滋补品。而且小米粥很美味,也能满足不少人的吃货心,而且在日常中,小米粥往往是会和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一起烹煮,所以在口感上更加美味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的是,虽然小米粥很美味,也是常见的餐桌美食,但是小米粥毕竟不是主食,因为小米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并不比大米更好,因为小米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不理想,赖氨酸过低而亮氨酸又过高,所以不论是产妇,还是老弱人群,都不能完全以小米为主食,应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营养。

小米粥的做法很简单,但是要做出小米粥不难,但若是要做出美味的小米粥就不是什么易事了,而在烹饪小米粥的过程中,一些宝妈们也摸索出了一些小窍门,若是按照下面的这些注意点烹煮小米粥,做出的小米粥会更加美味哦!

1、你要选择新鲜的小米,不能是陈米,味道会差很多。

2、熬的时间一定要够,至少也要半个小时以上。

3、不能偷懒,刚下米是要随时搅一下锅,防止糊底,一旦糊了底,这一锅粥可就不能要喽,文火熬时尽量少揭锅盖。

4、锅中放足量水,不可中途加水,烧开。

5、待熬至半个小时以上,加入一点点食用碱,增加粘稠度,也更容易熬熟,不过加食用碱的小米粥,其口味会受到影响。(孕产妇婴幼儿不建议放),待米成花状时,更可口。

我们在上面介绍了小米粥的多种好处,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较高。但是在某些方面而言,在烹煮小米粥时间也可多加注意的,像是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单独煮熬,亦可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龙眼肉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品。把小米磨成粉,可制糕点,美味可口。《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发芽的小米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但是有一些人也是不适合食用小米的,虚寒与气滞体质的人最好就少吃小米,因为小米性稍偏凉,气滞者和体质偏虚寒、小便清长者不宜过多食用。而对于孕妇和老人而言,小米却有着意外的功效,所以在食用小米前,要先了解自己的体质,看看自己究竟适不适合食用小米。

小米粥是很常见的餐桌美食,但是从小米的食物特性出发,虽然小米粥营养效果多,但是也很难称是人人都适宜食用小米粥,那究竟是什么人群比较适合吃小米粥呢?其实小米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删除营养价值较高,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都不低于稻、麦。一般粮食中不含有的胡萝卜素,而小米每100克含量达0.12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小米含糖也很高,每百克含糖72.8克,产热量比大米高许多。另外,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2等,还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

因此,对于老弱病人和产妇来说,小米可以说是最理想不过的滋补品。《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而中医亦讲小米“和胃温中”,认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内热者及脾胃虚弱者更适合食用它。有的人胃口不好,吃了小米后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而且我国北方的很多妇女有在产后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传统。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