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排骨

蒸排骨是一道常见的家常美味。如今,蒸排骨不仅是私房菜很高的食谱,还是人们补充钙质和人体铁元素的食疗佳品。
蒸排骨

排骨是一种大众的食材,有大排、小排、子排、肋排之分,做法多样,可炒、烧、炖、蒸、炸、酱、焖、烤皆可烹之。今天,就教您做一道蒸排骨,此菜口感细腻,风味独特,是一道非常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主料:排骨

调料:食盐、耗油、香菇、番茄酱、料酒、生粉、蒜、调和油、黑木耳

做法:1、准备好调料包,排骨洗好。

2、香菇、木耳泡好,切碎。

3、先在排骨中放入少量蕃茄酱。

4、再放入耗油、料酒、调料包、生粉、大蒜、香菇、木耳,搅拌均匀,腌上20分钟。

5、放入锅中,大火蒸20分钟左右即可。

通过十分简单的步骤就能蒸出非常美味的佳肴,此时的你是否蠢蠢欲试呢?莫急,制作简单也需要注意一些窍门才能更美味哦!下面让我们细细看看蒸排骨的美味窍门吧!、

1、排骨的选料上,要选肥瘦相间的排骨,不能选全部是瘦肉的,否则肉中没有油份,蒸出来的排骨会比较柴。

2、 所有调味料拌匀后,最后一步用少少的干淀粉拌匀,在排骨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糊,这样蒸的过程中,能很好的保持排骨内部的水份,所以就会比较嫩。

3、豆豉酱中有油份,油包裹在排骨表面也能起到和淀粉包裹一样的效果。

4、选一块合适的排骨,经过油份和淀粉的两道包裹,这排骨是一定十分粉嫩美味的。

蒸排骨的主料是排骨:排骨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肾经,它味道鲜美,不油腻,具有滋阴壮阳、益精补血的功效。气血不足,阴虚纳差者应该多吃排骨。同时排骨含有蛋白、脂肪、维生素和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幼儿和老年人常吃排骨能很好的补充身体所需要的钙质,促进骨骼健康。排骨上带有猪肉,而猪肉中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所以多吃排骨可以减轻缺铁性贫血症状,特别适合于气血不足,阴虚纳差的人。

此外,排骨还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排骨汤对老年人抗衰老有显著的功效。这是由于人体骨骼中最重要的是骨髓,血液中的红、白细胞等就是在骨髓中形成的,人们可以从中摄取增强造血细胞的能力,达到延缓衰老韵目的。而排骨汤正是最简便的营养丰富的补充食物。排骨汤含丰富的钙质,缺钙者也宜食排骨汤,以达到补钙的目的。用排骨熬出来的汤性寒凉,能壮腰膝,益力气,补虚弱,强筋骨。若脾胃虚寒,消化欠佳之人食之,易引起胃肠饱胀或腹泻,故应在骨汤中加入生姜或胡椒。猪骨煅炭研粉则性温,有止泻健胃补骨作用。排骨通过蒸的方式更能散发出其营养元素。

由此可见,蒸排骨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值得品尝。

1、排骨上带的猪肉中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可以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血气不足、缺铁性贫血者较宜吃蒸排骨,可有效补充人体内铁元素,改善贫血。

2、排骨含有蛋白、脂肪、维生素和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幼儿和老人宜吃蒸排骨,能有效补充钙质,维护人体骨骼健康。

3、蒸排骨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适宜食用的,但湿热痰滞内蕴者慎服,血脂较高、脾胃虚寒、大便稀溏和急性肠道炎感染者不宜多食。

4、蒸排骨有很高的胆固醇含量,肥胖的人或者胆固醇高的人不宜多吃。

5、肝病、肾病、消化性溃疡和动脉硬化患者应少吃,患有高血压的病患者不宜进食过量,体质虚寒者亦不宜大量食用。

我们都知道,蒸食物时蒸得得过久,营养就会流失,口感也会变的不好;如果蒸的时间过短,食物尚未完全熟透容易吃坏肠胃危害身体等。这些情况都在提醒妈妈们在蒸煮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烹饪时间。那么蒸排骨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刚刚合适蒸出美味的佳肴呢?

家庭蒸排骨一般采用的都是家庭蒸锅。排骨切段至大小基本均匀和酱料一起在蒸锅里用强蒸汽蒸20分钟左右,打开用筷子能扎能扎透或者品尝一下至排骨软熟就可以出锅了。如果是较大块较多的排骨,则需要增加几分钟约30min之内即可!如果想要蒸的快一点,可以把排骨切薄细均匀,具体的蒸得时间还是要看火力,因此,可以选择在20分钟左右的时候用筷子插,以完全穿透或者品尝通过为准。

用蒸锅蒸出来的排骨芳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如此美食,孕妈妈们可不能错过。但孕妈妈作为一个特殊的饮食群体,饮食非常严格,营养均衡十分重要。那么,孕妇能吃蒸排骨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蒸排骨的主要食材是排骨,孕妇吃排骨对胎儿的大脑发育益处很大。排骨中含有丰富的铁、钙、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元素,能有效防止氧化,有助于智力开发和健脑;丰富的铁、钙含量还能补充胎儿的血气,有助于胎儿强身健骨;另外,孕妇在怀孕期间容易气色不好,清炖排骨有良好的滋补功效,又能开胃益脾又可润肺养心。而蒸出来的排骨更是富含大量营养,孕妇在孕期间可以从排骨中汲取大量营养。但是,孕妇通常应该保持饮食清淡均衡,蒸排骨胆固醇和热量都较高,虽营养丰富也不宜经常食用。同时,孕妇在怀孕早期也不宜食用,否则容易引起肠道干燥、便秘。所以作为准妈妈,孕妇们都应该十分注意饮食,才能同时保证宝宝和自己的健康。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