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无花果怎么吃

无花果是大家十分喜爱的一种水果,甘甜多汁,没有明显硬大的种子,食用价值非常高。而且,新鲜的无花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食用之后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吃法也非常多,可以直接生食,也可以榨成果汁饮用。
鲜无花果怎么吃

无花果中的糖分含量很高,味道甜美,可以制成罐头、果汁、干品等。那么,新鲜的无花果都有哪些吃法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鲜无花果怎么吃吧。

新鲜无花果的吃法一:生食

等无花果熟透了之后,会软软的,这时候把它洗干净,剥了外面那层皮就可以吃了,里面的全部都可以吃哦。

新鲜无花果的吃法二:无花果冰糖水

无花果除了直接吃之外,也还可以和冰糖一起蒸食,可治疗由肺热引起的咽干、声音嘶哑,治疗咳嗽和咽炎效果很好。

材料:新鲜无花果、冰糖、清水各适量

做法:

1、挑选不太熟的无花果,洗净外皮,从蒂部撕开(会渗出许多白色汁液);

2、将无花果掰开连同汁液装碗内,然后加入适量冰糖和水,上过蒸熟即可。

新鲜无花果的吃法三:百合无花果汤

除了和冰糖一起蒸食,无花果还能够和百合一起炖汤喝哦,清热润燥、还美容养颜哦。

材料:无花果5个,苹果1个,蟠桃4个,百合4茶匙

做法:

1、将苹果、无花果、蟠桃洗净切块,百合冲洗干净;

2、然后将它们放在汤锅中,加入6杯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再煲30分钟就可以了。

新鲜无花果甘甜多汁,最适宜生食,同时也可以制成果汁饮用,另外还可以做成沙拉、煲汤等。

无花果的营养丰富,味道甘甜,肉质软糯多汁,是十分美味的水果。但是,由于鲜无花果中水分含量较大,所以很难长时间保存。那么,有没有什么保存鲜无花果的小窍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1、想要保存鲜无花果的时间更长一些,选对果实很重要。挑选无花果时最好选择个头大,比较硬,没虫子眼的,还要选择尾部开口小的无花果,这样的果实灰尘和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较小,降低了腐败变质的可能性,保存的时间会相对较长。

2、最有效的保存方法还是冰箱冷藏。无花果的最佳储存温度 在0°到2° C之间,保持较好的果实可以储存30天.。一般家用冰箱冷藏保存时间为8到15天。需要注意的是,冷藏之前一定不要清洗,清洗会加大无花果的水分含量,使之更容易腐败。

无花果鲜果虽然营养丰富,味道甜美,但是不易保存,所以建议您一次不要购买太多。

鲜无花果甜美多汁,生食能够完整的保留原有的营养成分。那么,新鲜的无花果中究竟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无花果味甘甜如柿而无核,营养丰富而全面。每100克无花果含水分81.3克,蛋白质1.5克,脂肪0.1克,粗纤维3克,碳水化合物13克,灰分1.1克,胡萝卜素30微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02毫克,尼克酸0.1毫克,抗坏血酸2毫克,维生素E类1.82毫克,钾212毫克,钠5.5毫克,钙67毫克,镁17毫克,铁0.1毫克,锰0.17毫克,锌1.42毫克,铜0.01毫克,磷18毫克,硒0.67微克。此外,还含有柠檬酸、延胡索酸、琥珀酸、苹果酸、丙乙酸、草酸、奎宁酸、脂肪酶、蛋白酶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鲜无花果的营养是比较丰富而且全面的,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具有明显的抗癌效果,经常食用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

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中,无花果被称作是“圣果”,可以看出无花果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都是非常高的。那么,新鲜的无花果什么季节才有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无花果的成熟期较长,果实在夏秋季节渐次成熟。未成熟的生无花果不能吃的,吃了嘴唇会很难受。一般来说,无花果的花期在4月份到5月份,从阴历7月份开始,8月、9月和10月都能够吃到新鲜的无花果。无花果秋果比春果更甜,特别是果实外面绿里透着黄,蒂部胖的都有裂纹了,而顶部又有点发黑的无花果。

无花果不用打药,易管理,是大家喜欢的无公害水果,但无花果有个缺点不耐储藏,不易搬运,最好现摘现吃。能够吃到鲜无花果的时间只有那么三个多月,所以,大家可以将新鲜的无花果制成干品,或者是果酱,这样就能够长时间的品尝到无花果的美味了。

无花果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水果,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果胶和膳食纤维等,食用后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而且味道也非常甜美。那么,鲜无花果能不能经常食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无花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药食俱佳。其中含有的氨基酸,具有抗衰防病的作用,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柠檬酸以及少量苹果酸等,对人体十分有益。虽然无花果有各种益处但也不宜多吃,因为无花果是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但吃多了对胃不好,一天内吃5、6个即可。无花果的营养价值虽高,但由于无花果的含糖量很高,所以对于有糖尿病或者是脑血管意外患者、腹泻者、正常血钾性周期性麻痹等患者是不适宜食用的。

总的来说,鲜无花果甘甜多汁,营养丰富,是可以经常食用的,只需注意每次食用量不要过多即可。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